近年来,宁县坚持走“小规模、大群体”的发展路子,通过实施“甘肃省肉牛产业集群项目”,使肉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,让农牧业开启一路狂“犇”模式。
日前,记者在宁县良平牧青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看到,一辆自驾式撒料车正在宽敞的牛棚里来回投撒饲料,运输、搅拌、投喂一气呵成,百余头早胜牛和西门塔尔肉牛的投食工作仅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。
“现在厂子里有青贮机、铡草机、自动搅拌机、驾式撒料车还有铲车。从铡草、搅拌、到投喂、清圈全程基本实现机械化。和之前相比,现在每月能省一万多元的人工劳务费呢!”宁县良平牧青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豆前锋告诉记者。
这种养殖模式,不仅降低了育肥成本,减少了资源浪费,还提高了养殖效率。近年来,宁县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,推广标准化养牛模式,应用各类“农机”装备,提升畜牧业机械化的潜力和空间,肉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,让农牧业开启一路狂“犇”模式。
在宁县早胜大庄永永养牛场,记者看到,圈舍里小牛犊毛色光亮,膘肥体壮的育肥牛和繁殖母牛正咀嚼着饲草,不时发出“哞哞”叫声,好生“热闹”。走进饲料仓库内,饲养员赖道涛正在用粉碎机粉碎草料。赖道涛说:“我在这儿上班每个月3500元,还管吃管住,主要负责给铡草、撒草料等工作,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,赚钱又顾家。”像赖道涛这样在牛场内务工的村民还有十几个。
“我们牛场成立于2020年,占地面积20亩,目前有育肥牛230余头,生产繁殖母牛有170余头。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养殖规模、扩宽销售渠道,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共同致富。”宁县早胜大庄永永养牛场负责人王剑告诉记者。
宁县早胜大庄永永养牛场以大庄村为中心,辐射周边村组,已初步形成了集肉牛养殖、繁育、销售、饲草种植为一体的“牛”字号产业链条,带动了周边养殖大户和散养户科学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肉牛养殖产业。
距离早胜大庄永永养牛场不远的新宁镇南桥村,今年4月份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宁县博达牧业有限公司,现已经建成博达牧业早胜牛养殖基地,目前存栏早胜牛380头。博达牧业按照“三元双向”循环模式,结合自身有利条件,因地制宜创新绿色养殖模式,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,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子。
博达牧业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,今年按照每吨500元的保价收购青贮秸秆饲草4800余吨,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户门前三堆治理难题、美化了环境,也使农户增加了收入。
“今年收青贮一共是3600多吨,收农户玉米秸秆一共是800多亩,收小麦秸秆200多吨,每吨按600元收购;青贮玉米秸秆每吨按400元收购,每亩玉米地能收4吨玉米秸秆。”博达牧业董事长安占存告诉记者。
在宁县,以养殖早胜牛而闻名的牛场并不少,庆阳泽溢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之一。合作社负责人邹新龙介绍说:“早胜牛特点就是耐粗饲、疾病少、用肥成本小、繁殖能力比较好、繁殖率高。养成后,它的出肉率相比来说也好一点,他最大的优点是能产出雪花肉,比较受大家的青睐。”
近年来,宁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,坚持“立足本土、以我为主,适度引种、精准选育”的原则,制定出台《早胜牛保种方案》、建成富兴源牧业、时代有为2个早胜牛保种场和博达、藩源2个核心繁育场,力推进早胜牛保种繁育工作,使濒临灭绝的早胜牛品种起死回生。
宁县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徐昭昭说:“早胜牛保护群数据库已成功纳入国家遗传资源库,宁县优选3头纯种早胜牛种公牛,送往省家畜繁育改良管理站代管饲养,已取得了全国冻精生产合格证,每年向我县提供早胜牛冻精3万支,用于早胜牛的纯种繁育和扩群增量,并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应用。”
截止2023年底,全县累计建成千头以上标准化肉牛规模养殖场(合作社)7个、百头规模以上养殖场(合作社、家庭农场)41个,发展早胜、中村万头肉牛养殖乡镇2个,以“九龙川”“平道川”等川区为重点区域培育九岘左家川、金村兰庄等肉牛养殖专业村35个,发展存栏6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1665户。截止目前,全县肉牛饲养量15.04万头,其中存栏8.97万头、出栏6.07万头。繁育早胜牛1.5万头,早胜牛存栏达到3.5万头,其中新增基础母牛8000头,早胜牛良种群数量不断扩大。据悉,宁县计划到2025年,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,其中存栏达到12万头(早胜牛存栏3.8万头)、出栏8万头(年对外提供销售早胜牛种牛10000头以上),实现牧业产值16亿元。
“牛”劲十足产业兴,“畜”势腾飞正当时。如今,宁县正阔步迈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,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6212006002 ICP备案: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甘B2-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:(甘)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:甘B2__20120010
主办: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: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()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()